欢迎关注“方志四川”!赵义山先生学术简谱
(1977年至2022年3月)
执笔/李滔 补辑/尹海娟等 审订/陈建春
赵义山先生生于1953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四川省南部县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天府学者特聘教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高校教学名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等。先后在西华师范大学、佛山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事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及其他社会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为各地30余届中文本专科及硕博士生讲授过先秦至晚清各阶段中国文学史必修课程,以及元曲研究、散曲研究、戏曲史研究、词曲比较研究、诗词鉴赏与创作研究、古代音乐史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等选修和必修课程。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期间,在中文专业大力推行“三有”(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三会”(会学习、会思考、会表达)的人才培养目标,取得良好成效。1982年6月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首届研究生毕业合影(前排左起:郑临川先生、傅平骧先生、周虚白先生、罗兴波院长、周子云先生、邓学界副院长)
在教学之余,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词曲和巴蜀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元散曲研究》《明清散曲研究》《明代小说寄生词曲研究》《全明小说寄生词曲辑纂》等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巴蜀文学研究》《巴蜀文化大典》《明代散曲发展史研究》《明代小说散曲研究》《明代白话小说词曲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为该项目首席专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台湾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拉曼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高校讲学或访问交流。先后组织、主持召开13次全国和国际曲学学术会议,先后20余次应邀出席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作学术交流,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明代小说寄生词曲研究》等专著和4卷本《中国分体文学史》《元曲鉴赏辞典》《明清散曲鉴赏辞典》《巴蜀文化大典》等编著30余种,创作诗词曲赋600余首,辑有《雪石集》《斜出斋韵语集》等,为近30年来中国曲学发展和散曲创作复兴作出杰出贡献。多次被“中国高校网”评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元散曲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初版书影
其代表作《元散曲通论》得到国内外同行权威专家一致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研究员刘扬忠先生誉其为“20世纪散曲断代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台湾“中央研究院”对此书多有推介;英国牛津大学Tian Yuan Tan(陈靝沅)教授所编“牛津中国研究参考书系”(Oxford Bibliographies in Chinese Studies)之“元曲书目”中称此书是“元散曲研究最权威、最全面之作”;北美东亚系主流教材蔡宗齐《如何阅读中国诗歌·导读选集》(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A Guided Anthology)和汉学家伊维德(W.Idema)、奚如谷(S.West)研究论文以及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也对此书多加引用或推介;荷兰博睿出版集团已将其列入“中国人文译丛”(BHCL)出版计划;获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代表作《明清散曲史》被学界公认为在散曲史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和创新,2006年入选“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10种优秀成果;2009年获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元散曲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书影
现将赵义山先生40余年之学术活动与著述,采取以年系文方式,择其要者,编为简谱,以便学林了解其人、查阅其书、检点其文,或不无裨益。因限于时间和篇幅,此编主要叙录赵先生40年之学术论著,至于先生教书育人之文、艺文创作之篇、社会活动之作,则待他日再加编录。
1977年
3月,作为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即1976级),被整体推迟到1977年春入校报到,编入中文系1976级4班。
1978年
3月至年底,为中文系1976级4班文艺班刊《百花》主笔、主编。以散文《残雪》受知于郑临川先生(吴宓、闻一多先生执教西南联大时入室弟子)。
1979年
1月,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
2—7月,四川省南部中学任教并作考研准备。
9月,考入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攻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导师郑临川先生,授业之师还有周虚白先生(与北大王利器、川大杨明照、川师大屈守元等先生同为川大庞石帚先生高足,号称“川大四才子”)、傅平骧先生(与楚辞大家汤炳正先生同为无锡国专章太炎先生高足)、陈克农先生(北大李大钊先生入室弟子,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入党介绍人)、周子云先生(庞石帚先生高足)等蜀中俊彦。
1980年
9月,随临川先生、子云先生与同门刘真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曹方林(西华大学教授)等一道赴眉山参加“全国首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见证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
1981年
4—5月,在傅平骧先生、郑临川先生带领下,与同门祝尚书(四川大学教授)、刘真伦等9位一道,游学重庆、武汉、南昌、杭州、苏州、上海、南京、曲阜、北京等地,随两位先生拜访学界名流,访书查书大馆名馆,饱览沿途名胜古迹、壮丽河山。
1982年
6月,学位论文《秦观及其词研究》在南充师范学院通过毕业答辩。留校任教。
1983年
6月,论文处女作《试论秦观歌妓词的思想意义》(硕士论文一部分)发表于《南充师院学报》当年第3期,其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1984年
3月,应巴蜀书社之约,参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集体项目《四川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编撰其中子项目《四川历代曲选注》。
6月,论文《秦观及其词研究》在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通过硕士学位答辩,答辩主席——四川大学原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原会长邱俊鹏先生评价:“这是一篇超过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的优秀论文。”被授予中国文学硕士学位。
1985年
1—12月,继续编著《四川历代曲选注》。
4月,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在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见证中国戏曲学会成立。
1986年
5月,论文《论秦观词的风格》(硕士论文部分内容)发表于当年《南充师院学报》第2期。
10月,参与编撰的《四川历代文学作品选》被列为四川省“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名为《巴蜀文学研究》。
11月,应邀出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在江苏高邮举办的“全国首届秦观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淮海集〉版本考》(硕士论文部分内容),部分结论被祝尚书先生《宋人别集叙录》卷12引用。
12月,参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今凤凰出版社)出版。
1987年
5月,论文《论近唐异宋的淮海诗》(硕士论文延伸之作)发表于当年《南充师院学报》第2期,其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1988年
1月,论文《关于秦观名的读音》发表于中华书局主办的《文史》第29辑。
1989年
1月,南充师范学院更名为1956年前原名——四川师范学院。
10月,论文《论诗、乐同源及分流与中国诗歌之基本特色》发表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当年第5期,其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同月,参编的《山水诗歌鉴赏辞典》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同月,应邀出席中国山水旅游文学研究会与四川师范学院等单位在四川涪陵(今属重庆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山水旅游文学研讨会”,提交论文《元山水散曲之意境与文人审美趣尚》。
1990年
2月,应邀出席河北省社科院、河北师范大学在石家庄举办的“ 首届海峡两岸元曲研讨会”,提交论文《论关汉卿散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被选为理事。
4月,论文《论关汉卿散曲艺术的审美特征》发表于《河北师院学报》当年第2期。
5月,参编的《花鸟诗歌鉴赏辞典》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7月,参编的《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由华岳出版社出版。
8月,论文《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塑造的审美特征》发表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当年第4期。
9月,赴北京师范大学作访问作者,为期两年。指导教师为北京师范大学原中文系主任、古籍所所长、《全元文》主编、全国元代文学学会(筹)会长李修生教授。
1991年
1月,论文《元山水散曲意境与元人审美趣尚》发表于《吉安师专学报》当年第1期。
2—4月,参与完成李修生教授主持的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重点规划项目《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承担约20个剧本的“提要”撰写。
5月,论文《从关汉卿笔下女性重新审视其文学史地位》发表于当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访问学者专号),又收入《斜出斋曲论前集》。
6月,出席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发起召开的“全国元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作题为《元散曲发展阶段及阶段性特征》的发言。
8月,参编的《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辞典》由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11月,论文《元散曲发展叙论》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文史论考专刊》。参编的《中国游记鉴赏辞典》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12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元散曲研究》获准立项(此为西华师大第一个国家社科项目)。经四川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晋职为副教授。
1992年
2月,著作《四川历代曲选注》(《巴蜀艺文五种》之一)由巴蜀书社出版。
4月,参编的《中国古代各体文学作品选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参编的《山水美探胜》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7月,论文《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概论》(与李修生教授合作)发表于《文学遗产》当年第4期。参编的《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10月,诗词集《雪石集》、短论《中国诗歌基本特色的形成》收入《诗词创作新探》,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12月,参编的《元曲百科大辞典》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1993年
1月,参编的《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4月,论文《陈草庵、鲜于必仁考略》发表于《文学遗产》当年第2期,其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7月,首部专著《元散曲通论》由巴蜀书社出版,获国内外学界好评,多次再版。
8月,因申报古典文献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前往京、沪拜访袁行霈、裘锡圭、郭预适、章培恒等著名学者,赠傅平骧、胡嗣坤等先生著作。
同月,应邀出席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社科院等单位在承德举办的“首届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提交并报告论文《马致远、张可久等散曲创作年代论考》。
10月,论文《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发表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当年第5期,其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1994年
4—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参与李修生先生主编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统稿工作。
6月,论文《论元散曲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当年第1期,其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8月,参编的《历代哲理诗鉴赏辞典》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同月,参与四川省社科重点项目《巴蜀文化大典》,为项目主要策划组织者之一。
11月,论文《马致远、张可久等散曲创作年代论考》收入《国际元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月,经四川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破格晋职为教授。
1995年
1月,参编的《元曲大辞典》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今凤凰出版社)出版。
1996年
2月,专著《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收入《中国风雅文化系列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7年
5月,应邀出席中国散曲研究会与福建师范大学在泉州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古代散曲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论文《张养浩散曲简论》。
9月,书评《文学史编写的重大突破——简评熊笃主编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新编〉》发表于《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当年第3期。调任佛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2月,参编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98年
2月,参编的《历代小品文观止》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月,论文《笔下苍生苦 曲中汗血声——张养浩哀民散曲简论》发表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当年第2期。
5月,书评《务实必有得——评〈元散曲艺术论〉》(与黄仁生教授合作)发表于《理论与实践》当年第2期。
7月,作为全书常务副主编和“文学卷”主编的《巴蜀文化大典》(凡15卷、500万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应邀出席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组织召开的“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
8月,参与季羡林、张燕谨、吕薇芬等先生主持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文学研究概论》,承担《辽金元卷·散曲研究概论》撰写任务。
12月,论文《论校风建设中和人才培养中的两个意识》发表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当年第6期。
1999年
1月,论文《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发表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当年第1期。
同月,参编的《中国文学通典·小说通典》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3月,论文《论元代曲论的开渠布道之功》发表于《文艺争鸣》当年第2期。
4月,论文集《斜出斋曲论前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学界前辈、同行专家李修生、宁宗一、吴新雷、吴国钦等先生评赞。
8月,应邀出席中国散曲研究会、河北师范大学在河北鹿泉举办的“元好问暨元曲研讨会、第四届中国散曲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元散曲衬字研究》。
9月,论文《王国维元曲考源补正》发表于《文学遗产》当年第5期。
同月,论文《元曲渊源研究述评》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当年第2期。
同月,应邀出席中山大学、《文艺研究》编辑部等单位在广州东莞举办的“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论文《元散曲体制研究的若干问题》。
10月,参与李修生先生主持的国家古籍整理“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全元文》编纂”,承担《吴礼部集》校点任务。
2000年
1月,论文《元散曲章法技巧及修辞艺术》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当年第1期。
4月,组织召开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佛山大学在佛山举办的“全国部分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教材编写学术研讨会”;启动4卷本《中国分体文学史》编写工作。
同月,应邀出席复旦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历史本位主义》。
5月,论文《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当年第2期。
10月,论文《元散曲体式特征研究》发表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当年第4期。
2001年
1月,论文《文学史编写中的历史本位主义批判》发表于《学术研究》当年第1期。
同月,参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3月,论文《20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发表于《文学评论》当年第2期(该刊《编后记》特别推荐),其后获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论文年度提名,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7月,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与李修生先生等合作;4卷本,凡150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受学界和媒体广泛关注和好评。4卷本《中国分体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初版书影
8月,论文《“散曲”名实辨述略》发表于《文史知识》当年第8期。
同月,应邀出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和眉山市政府举办的“纪念苏轼逝世900周年暨中国第十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
9月,论文《元曲宫调曲牌研究述略》发表于《音乐研究》当年第3期。
同月,应邀出席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国词学会和锦州师范学院举办的“国际首届词曲比较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散曲学术研讨会”,被推选为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长。
10月,应邀出席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在昆明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向大会报告《中国分体文学史》情况,得与会者高度关注。
11月,论文《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收入《元代文化研究·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
1月,论文《〈小四梦〉中的压卷之作——〈断缘梦〉》发表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当年第1期。
6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明清散曲研究》获准立项。
7月,专著《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获学界好评。
8月,参与傅璇琮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文学通论》,承担金元散曲部分撰稿任务。
9月,兼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10月,论文《词曲之异同》发表于《文史知识》当年第10期。
11月,组织召开由中国散曲研究会、《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山大学等单位在顺德举办的“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
同月,应邀出席复旦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京举办的“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年
1月,应邀出席暨南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在广州举办的“龙榆生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5月,前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项楚教授。
6月,论文《明散曲兴盛年代论》发表于《学术研究》当年第6期,其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
同月,论文《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与田欣欣合作)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当年第2期。
11月,论文《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散曲之复兴》发表于《河北师大学报》当年第6期。
12月,主编的《新世纪曲学研究文存两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年
3月,学术专著《元散曲通论》(修订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同月,论文《散曲学学理意义刍议》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当年第1期,其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
同月,论文《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当年第1期。
同月,《中国文学史编写问题三人谈》(与宁宗一、李修生先生合作)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当年第1期。
4月,应邀出席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等单位在武夷山举办的“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论文《辛弃疾俗词的曲体特征及其意义》。
7月,论文《“嘌唱”考论》发表于《文学遗产》当年第4期。
同月,论文《论承前启后的重要曲家汤式》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当年第4期。
同月,论文《让文学课教学回归文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与万伟成博士合作)发表于《淮阴师院学报》当年第4期,其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摘要转载。
同月,论文《晚明女曲家徐媛初论》(与硕士生王莉芳合作)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当年第4期。
同月,应邀出席大连大学和南京大学在大连举办的“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当代戏曲走向学术研讨会”,报告论文《元明散曲异同论略》。
9月,应邀出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在广州举办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论文《明散曲发展阶段新论》。
10月,组织召开由中国散曲研究会、广西大学、《文学遗产》编辑部等单位在南宁举办的“首届曲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国散曲研讨会”,报告论文《明代南北曲盛衰观》。
11月,论文《试论分南北曲进行曲学批评的得失》发表于《戏曲艺术》当年第4期。
12月,博士学位论文《明散曲史研究》在四川大学通过答辩,获优秀论文评价,并获文学博士学位。
同月,论文《明永乐至成化间散曲文学衰微探因》发表于《学术月刊》当年第12期。
2005年
1月,论文《关于康海的散曲创作》发表于《文学评论》当年第1期,其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
3月,论文《论稼轩俗词的曲体特征及其意义》(与学生彭天发生合作)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当年第1期。
同月,论文《晚明闺阁曲家群体形成原因初探》(与硕士生王莉芳合作)发表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当年第2期。
4月,应邀出席河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在开封举办的“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论清代文人小曲》。
5月,论文《元明散曲比较论略》发表于《戏曲艺术》当年第2期。参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应邀出席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在北京举办的“2005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年会”,提交并报告论文《明散曲发展史的重新认识》。
10月,组织召开由中国散曲研究会、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在遂宁举办的“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初步确立散曲理论研究与创作并重的工作方针。
11月,论文《论清代文人的小曲创作》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当年第6期。
12月,论文《论明代成化、弘治间南曲之兴盛与明中叶曲文学之复兴》发表于《文艺研究》当年第12期。
同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散曲研究》完成结项,被鉴定为优秀,次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10种优秀成果”。《明清散曲史》,2006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10种优秀成果”,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2006年
1月,论文《明散曲发展史之重新认识》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当年第1期,其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5月,论文《散曲研究的新进展与相关问题思考》发表于《文学遗产》当年第3期。
8月,应邀出席中国明代文学学会、浙江大学等单位在杭州举办的“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四届年会暨2006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论文《散曲研究文献论略》。
同月,应邀出席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在成都举办的“宋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论文《论宋元“小唱”之名同实异》。
11月,申报四川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明代白话小说寄生词曲研究》获准立项。
2007年
1月,调回西华师范大学,先后任文学院院长、校社科联副主席。
3月,论文《历史本位与文学本位》发表于《文学遗产》当年第2期。
同月,论文《关于“赚”与“套”之关系的重要资料考辨及其他》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当年第2期。
5月,学术专著《明清散曲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学界一致好评。
同月,论文《情与理碰撞下的张倩女形象》(与硕士生杜伟合作)发表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当年第5期。
7月,组织召开由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国社科院、陕西理工大学等单位在汉中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散曲暨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元人选元曲之曲学史意义》。
12月,主编的4卷本《中国分体文学史》(修订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8年
1月,论文《宋元“小唱”名实辨》,发表于《文艺研究》当年第1期,其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
4月,专著《元曲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应邀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作《古代散曲阅读和研究中的问题》学术讲座。《元曲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书影
7月,论文《元人选元曲的曲学史意义》发表于《文学遗产》当年第4期。
同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词曲史研究的新视域:明代寄生词曲研究》获准立项。
8月,主编的《新目标大学语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组织召开由中国散曲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在榆林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被推举为中国散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继续兼秘书长。
9月,论文《试论散曲文献整理与散曲文学研究》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当年第5期,其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摘要介绍。
10月,论文《古代小说中诗词曲赋研究综论》(与陈恩维博士合作)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当年第3期。
12月,应邀为中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作《散曲研究漫谈》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