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作家作品知识、泛读作品、精读作品三个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一、作家作品知识
1.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2.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及所属流派。
3.识记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并称。
4.认识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二、泛读作品
本大纲将教材所选作品中的以下各篇列为泛读作品:
王禹偁 《村行》
《待漏院记》
张 先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梅尧臣 《汝坟贫女》
苏舜钦 《初晴游沧浪亭》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柳 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王安石 《明妃曲》
晏幾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苏 轼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方山子传》
黄庭坚 《题竹石牧牛》
陈师道 《春怀示邻里》
秦 观 《踏莎行》(雾失楼台)
周邦彦 《兰陵王》(柳阴直)
陈与义 《伤春》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
范成大 《峨眉山行纪》
胡 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
陆 游 《沈园》(二首)
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清平乐》(茅檐低小)
陈 亮 《念奴娇》(危楼还望)
朱 熹 《送郭拱辰序》
刘 过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姜 夔 《点绛唇》(燕雁无心)
吴文英 《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翁 卷 《乡村四月》
赵师秀 《约客》
周 密 《观潮》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话 本 《快嘴李翠莲记》
《错斩崔宁》
邓 牧 《吏道》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白马解围)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
张可久 《山坡羊》(闺思)
贯云石 《红绣鞋》
无名氏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刘 因 《观梅有感》
萨都剌 《上京即事》
杨维桢 《题苏武牧羊图》
于 谦 《咏煤炭》
宋 濂 《秦士录》
王世贞 《登太白楼》
钟 惺 《浣花溪记》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 岱 《柳敬亭说书》
陈子龙 《小车行》
冯惟敏 《玉芙蓉》(喜雨)
梁辰鱼 《浣纱记》(泛湖)
徐 渭 狂鼓史渔阳三弄
吴承恩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马中锡 《中山狼传》
凌濛初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
吴伟业 《圆圆曲》
方 苞 《狱中杂记》
纳兰性德 《金缕曲》(此恨何时已)
郑 燮 《板桥题画》(三则)
袁 枚 《祭妹文》
汪 中 《哀盐船文》
张维屏 《三元里》
龚自珍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严 复 《译天演论自序》
黄遵宪 《下水船歌》
康有为 《强学会序》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洪 昇 《长生殿)(惊变)
吴敬梓 《马二先生游西湖》
李宝嘉 《制台见洋人》
泛读作品的考核要求是:
1.识记节选课文的原书出处。
2.读懂难度一般的散文,解释其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3.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或情感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精读作品
以上“泛读作品”中未列入的篇目为本大纲指定的精读作品。精读作品是教材中的重点,要求全面掌握,切实理解。其总体考核要求是:
1.识记节选课文的原书出处。
2.记忆作品中的名句、警句。
3.背诵下列作品:
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晏 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苏 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念奴娇》(大江东去)
黄庭坚 《登快阁》
秦 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
贺 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张孝祥 《念奴娇》(洞庭青草)
陆 游 《书愤》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辛弃疾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姜 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王 磐 《朝天子》(咏喇叭)
纳兰性德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九州风气恃风雷)
4.理清段落层次,说明作品结构。
5.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熟悉其思想情感内容,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倾向和认识价值。
6.切实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鉴赏。
7.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从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总体把握和综合分析。
精读作品各篇的具体考核要求是:
1.《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1)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词。
(2)识记此词开宋代豪放词先声。
(3)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思想矛盾和复杂情感:既表现了御敌守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又表现了边地之苦和思乡之情。
(4)说明此词意境悲凉壮美的特征。
(5)分析此词写法上视、听结合,“一”、“万”对比的特点。
2.《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认知此词抒写了伤春之感,其中蕴有迁逝之悲。
(2)说明“无可奈何花落去”两句的意蕴,以及此联对仗工巧流利的特点。
3.《踏莎行》(候馆梅残)
(1)把握此词通过写旅人征途感受,抒发离愁别恨的意旨。
(2)理解此词上、下片分写行者和居者,分析下片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
(3)分析此词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
(4)说明词中暗用典故的具体含义。
(5)分析此词结句用递进层深笔法的抒情作用。
4.《五代史伶官传序》
(1)识记这是一篇史论。
(2)认知此文主旨:国家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人事。
(3)说明此文对比鲜明、抑扬有致,对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4)理解此文浓厚的抒情意味。
5.《秋声赋》
(1)识记这是一篇文赋。
(2)理解此文所表现的复杂思想倾向: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而应自我反省,抒发了自己难有作为,但叉力求超脱的心情。
(3)说明文中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对比的结构特点
(4)具体分析此词运用铺陈、比喻来渲染、描状秋声的表现手法。
6.《六国论》
(1)识记这是一篇史论。
(2)概括此文要旨及其现实意义:六国灭亡的NN在于“赂秦”,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3)把握此文论证谨严的特点,说明文章如何扣住“赂”与“战”的利弊展开论证。
(4)举例说明此文纵横恣肆,简劲生动的语言风格。
7.《雨霖铃》(寒蝉凄切)
(1)理解此词在倾吐离愁中抒发了身世之感。
(2)把握此词上、下片的基本内容,说明下片虚景实写手法的运用。
(3)分析此词点、染结合,善于转折的特点。
(4)认知此词善用白描的特色。
8.《墨池记》
(1)概括此文的思想观点:学习必须勤学苦练,专心致志,方能取得成就。
(2)理解此文结构上记事与议论双线交错推进的特点。
(3)简析此文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
(4)说明此文一唱三叹的语言特点。
9.《桂枝香》(登临送目)
(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
(2)归纳此词题旨:谴责六朝君主不修政事,武备废弛,导致亡国;领会其借历史警诫当朝之意。
(3)把握此词上片风景、下片人事的层次内容。
(4)认知此词意境壮阔高远,笔力道劲的特色。
10.《答司马谏议书》
(1)识记这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2)了解此文写作背景;归纳主要论点:批判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推行新法的决心。
(3)分析此文以名实相副为驳论前提,针对对方论点逐条驳斥的论述特点。
(4)认知此文寓刚于柔的特色。
11.《游金山寺》
(1)理解此诗所抒发的厌倦仕宦、思乡归隐之情。
(2)认知此诗以江水为纽带贯串全篇的结构特色,据此划分内容层次。
(3)分析此诗写江景不离思乡归隐题旨的特点。
(4)认知此诗联想丰富的特色。
12.《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1)识记这是一首悼亡词。
(2)理解此词悼亡中有身世之感的情感内容。
(3)认知此词以“梦”贯串全篇的结构特点,划分内容层次。
(4)分析此词将自己和亡妻时而分写、时而合写的抒情手法。
(5)说明此词情景描写以白描取胜的特色。
13.(念奴娇)(大江东去)
(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
(2)识记这是一首著名的宋代豪放词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