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符合进化论,它是突变出来的,或者说是被一再想象出来的。马云就是那个“首席想象官”。
文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记得第一次跟马云握手,的确有遇见了E.T.的惊诧。那只手绵柔无骨宛若妇人,继而轻轻地有力一执,如绵里藏铁。后来听一位懂手相的说,这是大异之相。
大异之人能否成大异之事,取决于三点,是否身处大时代,是否投身大行业,是否成就大功业。
马云何其幸也,居然三者俱得之。今天是马云的生日,也是他创立阿里巴巴二十周年。
在这里,以薄文道贺,并试图回答一个有趣的问题:马云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1
马云接触互联网是在1995年,是当时最早触网的几百个中国人中的一个,这些人里迄今还活跃着的包括马化腾、丁磊、雷军等,与上述几位相比,马云是唯一不会写代码的。
在四处碰壁多年后,1999年的9月,马云在自己的家里创办了阿里巴巴,10个月后,他成为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这背后有一个宏大的产业图景:在经历了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朱镕基总理为了拯救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对民营企业开放进出口业务,从而引爆“中国制造”的黄金年代,阿里巴巴正好赶上这趟大车。
其实在当时,在同一赛道的企业多达数百家,而唯一大成的只有阿里巴巴,马云要感谢他爸爸把他生在了浙江。这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资源小省,却有全国最多的专业市场和最活跃的中小制造企业集群。
阿里巴巴最早的对标模式,并不来自美国硅谷,而是浙中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用马云的话说,“阿里巴巴是网上的集贸市场,也就是网上的义乌”。
阿里是真正的“中国式胚胎”,诚信通、中国供应商和支付宝,俱是原创性创新。阿里的销售队伍被称为“铁军”,这个名词的背后其实是一部血泪史。
在很长时间里,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销售人员要把虚无缥缈的“网络信息服务”,以几千乃至数万元的价格卖给几乎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农民厂长们,靠的就是“连哄带骗”和死缠烂打的铁军精神。
如同所有伟大的公司都不来自一个既定的“蓝图”,阿里二十年,也是一个随时运起伏的二十年。
这其间,呈现出的是一条波浪式增长曲线:
它在2002年创办了淘宝网,涉足网上零售业务,2013年推出余额宝,染指互联网金融,2015年创建菜鸟物流并尝试跨境电商,2016年提出新零售和大力投入大数据业务。
每一条增长曲线的背后,都意味着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而它们之间既有业务关联的可能性,又没有互为成就的必然性。阿里的不可捉摸和无所不在,在中外商业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2
阿里的成功,大而言之,得益于两条,一曰“工具迷信”,一曰“大水库模式”。
有很多做制造和零售的企业家,对马云一直很不满,觉得是他夺去了他们的生意,甚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阿里对实体经济其实没有贡献,因为,“它不就把货物从地面搬到了网上而已嘛” 。
这样的认知,是他们被淘汰的根本原因。
世上所有商品交易的成本和获利,都取决于三点: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渠道的多层级,三是资金的流通效率。互联网的所有能力恰恰都在于对这三点的破坏性重构。
马云对互联网的工具能力始终有一种宗教般的迷信,它似乎不是建立在可行性的前提下,而是“非如此不得活”的坚决心。
2014年,马云对银行业喊话:“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这在当时的金融界溅起一片不忿,但是仅仅三四年后,再没有人对此稍有异议。在很多时刻,马云的商业判断,大多不来自知识,而来自洞察,除了先验的“工具迷信”,这的确是很难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