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阳怪气学横行的互联网上,吐槽一部作品内容简单、逻辑粗暴时,有一个新的词语——“儿童文学”。可见在人们眼中,如今的儿童文学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幼稚、矫情、虚假的美好和浪漫。
但若时光倒退二十年,“儿童文学”大概很难沦为负面形容词。那个年代的儿童读物大多胆大,什么题材内容都会涉及。
近两年,大家纷纷怀念起一本叫做《儿童文学》的刊物,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
所以一本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杂志,是凭什么被那么多代人念念不忘的?
01
野啊,《儿童文学》
1997年到2008年的《儿童文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野。
那时《儿文》的尺度之大,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刊内不乏新颖的题材和先锋的视角。与其说它是写给小孩子的故事,倒不如说是在借孩童之眼对现实进行批判。
展开全文
▲
《一滴泪珠掰两瓣》是连载在《儿文》上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父母离异的女孩的成长过程,是被网友反复提起最多的作品之一。
《儿文》记录的青春,拒绝造作和煽情,用简练的文字铺写少年的真实烦恼,它甚至是有些残酷的。
我们把网友提到的印象深刻的几篇找出来读了一下:
《青丝剪》叙述了一个女孩不愿听从老师和父母的要求,剪掉自己的刘海,最后却不得不屈服的过程。
《跑,拼命跑》写的是主角的朋友受到不合理的高考加分机制的刺激,进了精神病院,却在高考当天试图逃院闯考场的故事。
《像猪一样飞翔》的主角是一个父母双亡,受到同龄孩子欺负的弱智男孩,他收养了一只小猪,并把它当作自己唯一的朋友,但工厂的领导却想杀掉小猪吃肉。
最后小猪没能跳出高墙,死于屠刀下,男孩也没能逃出工厂大院的环境,从烟囱上跳了下去。
这就是当年《儿文》展现的青春, 会谈集体对自我个性的迫害,会指责应试教育的不合理,也会展现底层儿童的困境。相比于“青春伤痛文学”的浪漫,《儿文》的展现的更多是来自现实的真切痛楚。
▲
《轰然作响的记忆》由1998年2004年刊登在《儿文》上的12篇报告文学组成。作者在这七年间采访了几十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请他们回忆自己在中学时代最刻骨铭心、振聋发聩的真实事件,及这个事件的经历是怎样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除了真实,《儿文》刊登的小说视角也很前卫。
当电脑刚刚普及,家长还视游戏为洪水猛兽的时候,《儿文》已经刊登了以“魔兽世界”、“仙境传说”等游戏为原型的网游小说,借游戏的世界观,讨论哲学问题。
▲
《儿文》曾在科幻栏目刊载过刘慈欣的中短篇小说《圆圆的肥皂泡》
在人们沉浸在媒体报道的感人事迹中时,《儿文》却从其他的角度看待了这类报道,刊登过一个特别的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在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他的老师放弃自己的孩子,把他救了出来。媒体报道这件事情之后,小男孩和老师被频频邀请参加各个节目,一遍遍讲述这个故事。 结果男孩受不了外界和老师的压力,变得叛逆。
在故事的最后,男孩给老师寄了一封信,问:你吃过苍蝇吗?
这些用孩子的角度讲述的故事,尽管不是那么愉快轻松,却真实叙述了孩子的困扰是什么,道出了孩子会如何看待一件事情, 没有成年人寄托的浪漫想象,而是面对这个复杂世界,只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可能发生的种种。
理解儿童,从儿童的立场思考,何尝不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02
要做就做最刚的文学
诞生于1963年的《儿童文学》,它多舛的命运也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文学史。